新闻中心

九江市柴桑区港口街镇港口村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 ——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典范

  九江市柴桑区港口街镇港口村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 ——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典范

  柴桑区港口街镇港口村,曾深陷 “十三五” 省级贫困村的困境。全村 17 个村民小组中,脱贫户及三类人群共 51户 141人(其中三类人群12户40人),贫困的阴霾沉重地笼罩着这片土地。然而,短短数年,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成为了令人瞩目的美丽乡村建设典范。近日,笔者怀揣着好奇与期待,走进了这个充满奇迹的港口村,一探究竟。

  从港湖大道沿线一路深入港口村,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。宽阔且整洁的村庄道路如蜿蜒的丝带,纵横交错,延展至村庄的每一个角落。道路两旁,一排排蔬菜大棚在阳光的轻抚下熠熠生辉,宛如一片银色的海洋。

  四季果园中,果树成方连片,整齐排列,像是训练有素的士兵。此时桃花正开,红艳艳的。

  每到5月,红彤彤的桃子挂满枝头,它们簇拥在一起,压弯了树枝,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,令人垂涎欲滴。

  池塘里,荷花肆意绽放,粉白相间的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愈发娇艳,微风吹过,荷叶与荷花轻轻摇曳,泛起层层涟漪。

  庭院中,橘子树、橙子树硕果累累,果实饱满圆润,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。绿树红花与错落有致的楼房相映成趣,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好的田园风光图。

  村里最热闹的要数那用彩色地砖铺就的休闲广场,村民们在这里聊天、嬉戏,孩子们在广场上奔跑玩耍,欢笑声此起彼伏,一片祥和。

  “近年来,港口村坚持把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,不断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,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多元发展的产业富民之路。” 港口村党总支部书记周凯林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与坚定。谁能想象,这个如今生机勃勃的村庄,在过去村集体收入不足 15 万元,整村环境较差。但短短 5 年多时间,港口村就实现了华丽转身,2022 年、2023 年连续两年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,还成功变身新农村示范点,实实在在地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。

  “幽幽雅雅若卿卿,碧玉嫣红百媚生”。每年 1 月,港口村草莓基地便成为了市民们的欢乐天堂。路两侧,大红 “外袍” 的草莓摊绵延数百米,宛如一条红色的长龙。

  采摘的游客挤满大棚,大棚内,香甜气息氤氲,红果、绿叶、白花相互映衬,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。草莓种植作为港口村的传统支柱产业,已有 20 年历史。

  然而,曾经的它长期处在单家独户种植的状态,规模不大、资金不足、科技含量不高,这样一些问题犹如一道道枷锁,严重制约了草莓产业的发展。

 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,港口村积极探索,建立了 “村集体 + 合作社 + 农户” 的产业模式。通过党支部的领办与引导,将产业大户、技术能手、村组干部、党员致富带头人组织起来,成立了专业合作社,并建立了草莓党支部。在这一个模式下,实行统一规划用地、统一技术服务、统一产品标准、统一产品标识,做好产前良种提供、产中技术指导、产后协议销售三项服务。同时,打造了草莓品牌 “港口望夫山”,致力于推动草莓的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经营。

  “这几年,我们不断流转土地,扩大草莓种植规模。目前,共种植草莓 400 余亩,年产量达 120 余万斤,年产值约 800 多万元,可提供就业岗位 200 余个。而且,我们还计划引进草莓种植技术,发展立体草莓、盆栽草莓,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。” 周凯林书记介绍道。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,村里的贫困户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。例如,贫困户徐锦宗在村里的带动下种植草莓,并吸纳为联合社成员。他每年种植 8 亩大棚草莓,年均增收 6 万元左右,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。

  在果园的另一头,一片片桃树郁郁葱葱,绿树掩映间,桃子饱满水嫩,簇拥在一起,压弯了枝头,空气中弥漫着桃子特有的香甜味。

  自 2020 年以来,港口村以村集体土地、农业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入股的形式,积极开展农业招商。

  先后引进了恒川农业、礼涞农业集团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种植桃子、“红美人” 果冻橙、西瓜、葡萄等季节性水果。这些水果的种植,不仅丰富了水果品种,也为村民拓宽了致富路子。

  “我们将各类水果集中连片种植,致力于打造‘秀美港口-四季果园’品牌。目前有果冻橙 360 余亩、锦绣黄桃 120 余亩、望夫山草莓 400 余亩、巨峰葡萄 100 余亩,已经初具规模。” 周凯林书记看着正在打理桃园的村民,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。

  这些产业的发展,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,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。有 10 多名贫困群众常年在基地务工,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。同时,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采摘体验,逐步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。

  发展水果产业的同时,港口村也没有忘记更广大的蔬菜种植农户。港口村依托礼涞农业集团,流转土地 506 亩,建立了蔬菜种植基地,带动村民种植蔬菜。

  为了提高蔬菜产业的竞争力,充分的发挥企业技术优势,开设田间课堂,为村民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。搭建 “蔬菜超市” 网络信息平台,设立网络超市农产品展销柜,发展网上接单、统一配送、网络销售。通过这一些举措,港口村的蔬菜产业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,拓宽了销售经营渠道,提高了经济效益。

  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村民的 “腰包” 日益鼓胀,而与之相辅相成的是,人居环境也踏上了持续优化的快车道。港口村始终将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,稳扎稳打、步步为营,不断加大投入,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,使得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。

  截至目前,港口村已圆满完成 17 个新农村点的建设任务,实现了整村覆盖。新修与硬化的道路里程近 14 公里,如同坚实的脉络贯穿全村,让所有自然村庄都通上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,彻底将困扰村民多年的 “行路难” 问题抛进了历史的尘埃。夜晚降临,村庄道路两旁的路灯依次亮起,明亮的灯光驱散黑暗,实现条条道路 “无盲区”。灯光下,村民们或悠闲散步,或三两交谈,村庄显得格外宁静祥和、温馨美丽。

  不仅如此,村里自筹资金安装广播喇叭,实现 17 个村民小组广播喇叭 “全覆盖”。无论是天气变化、政策通知,还是农业生产知识,都能通过广播及时、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位村民耳中,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。

  家住港口村的熊修元,每当夜幕降临,便会惬意地坐在家门口。微风轻拂,送来花草的芬芳与虫鸣鸟叫的自然乐章。他满心感慨:“我们这儿生态环境好得没话说,空气都透着甜意。想想过去,污水肆意横流,垃圾堆积如山,如今却摇身一变,成了人人称赞的新农村示范点,变化实在太大了!” 如今的港口村,目之所及皆美景,一步一景入画来。村民们生活在这样优美舒适的环境中,幸福指数节节攀升,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。

  2017 年,港口村党总支正式成立,下设港口村草莓党支部、港口村何汤墩新农村党支部、港口村农民群众党支部三个支部。这一创新举措将支部巧妙地建在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上,成功打造出极具特色的 “党建 +” 新模式。在此模式下,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,党员干部以身作则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冲锋在产业高质量发展、村庄建设的第一线。

  如今的港口村,聚焦 “三转变”,即转变工作理念、转变工作方式、转变工作作风,全力推动 “三提升”,包括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、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力、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。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,积极引导成立产业合作社。严格按照 “四个方面定标准、六个方面立规范、一张网络联整体” 的总体要求,从组织设置、队伍建设、活动开展、场所建设等多重维度做全面统筹布局,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 “三化” 建设工作。

  同时,积极地推进港口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工程,优化服务环境,丰富服务内容。如今的党群服务中心,不仅是党员活动的主阵地,更是村民办事、休闲、学习的综合性场所。在这里,村民们可以便捷地办理各类事务,参加技能培训、文化活动等。在党建的强大引领下,港口村的各项工作得以高效、有序开展,村民们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凝聚力和向心力慢慢地加强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

  谈及今后的思路,周凯林书记胸有成竹、信心满满:“下一步,我们将按照‘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’的总要求,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产金额的投入,力争将港口村打造得更美更靓。我们将加强完善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,延伸产业链条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。

 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,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,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。同时,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,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让港口村成为真正的美丽乡村。”

  港口村,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,在产业高质量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基层党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,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美丽富裕的华丽蜕变。它的成功经验,为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。相信在未来,港口村将继续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稳步前行,创造更美好的明天,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耀眼明珠。(少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撤掉)